譯文
不在往帝都的路上奔波,卻多次往來于山寺以致它都厭于逢迎我了。在有味與無味之間追求生活樂趣,在材與不材之間度過一生。
我寧可保持自我的獨立人格,也不趨炎附勢獵取功名。走遍人間,過了大半生還是走上了歸耕一途。松竹是我的真朋友,花鳥是我的好弟兄。
注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等,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長安路:喻指仕途。長安,借指南宋京城臨安。
厭逢迎:往來山寺次數太多,令山寺為之討厭。此為調侃之語。
這是一首宣泄厭棄官場、決意歸隱的詞章。按理說四十多歲正是人生建功立業之心最盛,最能奮發作為之時,然而詞的開首兩句卻說:“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這兩句應題,大意是說,他已經不再心向國都,不再在意天下國家之事了,只流連于博山寺和它周圍的山水,使得它都厭于逢迎我了。辛棄疾顯然不是果真作如此想的。他不會真的已經忘情于山水游樂,把北復中原的大志拋諸腦后。下邊“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兩句,典出《莊子》,貌似超脫,要安于歸隱平淡的生活,自得其樂,做不材之材以終其年。事實上,上片四句是怨辭反說,辛棄疾并非真正能安于閑適平淡的生活,置國家天下于不顧,只是當權者對他始終若即若離,不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這是一首宣泄厭棄官場、決意歸隱的詞章。按理說四十多歲正是人生建功立業之心最盛,最能奮發作為之時,然而詞的開首兩句卻說:“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這兩句應題,大意是說,他已經不再心向國都,不再在意天下國家之事了,只流連于博山寺和它周圍的山水,使得它都厭于逢迎我了。辛棄疾顯然不是果真作如此想的。他不會真的已經忘情于山水游樂,把北復中原的大志拋諸腦后。下邊“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兩句,典出《莊子》,貌似超脫,要安于歸隱平淡的生活,自得其樂,做不材之材以終其年。事實上,上片四句是怨辭反說,辛棄疾并非真正能安于閑適平淡的生活,置國家天下于不顧,只是當權者對他始終若即若離,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幾乎二十年的時間里被閑置不用,素志不展。“材不材”,強調的是才。詞人文武全才,不論在抗金戰場,還是在文苑詞壇,都如虎挪獅拏,龍騰象踏,但這樣一位高才,卻長期被廢置閑居,報國無門。在這首詞中,他字面上超然閑逸之詞,實則包含著對當權者的激憤與積怨,只是不易察覺罷了。
下片表明自己不會改變本性去遷就別人,表現寧學躬耕者不屈其志而得真名的精神。過片起句表明心志:保持完我,不屈附公卿而求取聲名。下一句說人生歷盡世事,到頭來還是要歸于田園,躬耕田畝。詞人南歸以來,一直在地方官的任上轉徙不停,一個“卻”字,實又流露出對當政者的不滿。最后兩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辛棄疾意托于松竹花鳥,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其中或許也包含著對仕途人情的戒畏。松竹真朋友,花鳥好弟兄,只有他們不會讓辛棄疾傷心失望。篇末承轉,說明人世無君子可處,只好與松竹花鳥為友,無奈兼以自我開脫。▲
,參考資料:完善
1、 劉乃昌 編選.辛棄疾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50-52 2、 謝永芳.辛棄疾詩詞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6:470-471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