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柳宗元〔唐代〕〔〕
得楊八書,知足下遇火災,家無余儲。仆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蓋將吊而更以賀也。道遠言略,猶未能究知其狀,若果蕩焉泯焉而悉無有,乃吾所以尤賀者也。
足下勤奉養,樂朝夕,惟恬安無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煬赫烈之虞,以震駭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給,吾是以始而駭也。凡人之言皆曰,盈虛倚伏,去來之不可常。或將大有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慍。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遼闊誕漫,雖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讀古人書,為文章,善小學,其為多能若是,而進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顯貴者,蓋無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積貨,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獨自得之心,蓄之銜忍,而不能出諸口。以公道之難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則嗤嗤者以為得重賂。仆自貞元十五年,見足下之文章,蓄之者蓋六七年未嘗言。是仆私一身而負公道久矣,非特負足下也。及為御史尚書郎,自以幸為天子近臣,得奮其舌,思以發明足下之郁塞。然時稱道于行列,猶有顧視而竊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譽之不立,而為世嫌之所加,常與孟幾道言而痛之。乃今幸為天火之所滌蕩,凡眾之疑慮,舉為灰埃。黔其廬,赭其垣,以示其無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顯白而不污,其實出矣。是祝融、回祿之相吾子也。則仆與幾道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譽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開其喙;發策決科者,授子而不栗。雖欲如向之蓄縮受侮,其可得乎?于茲吾有望于子,是以終乃大喜也。
古者列國有災,同位者皆相吊。許不吊災,君子惡之。今吾之所陳若是,有以異乎古,故將吊而更以賀也。顏、曾之養,其為樂也大矣,又何闕焉?
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書,極不忘,候得數十篇乃并往耳。吳二十一武陵來,言足下為《醉賦》及《對問》,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與在京城時頗異,思與足下輩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來,致書訪死生。不悉。宗元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得到楊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災,家里沒有一點積蓄了。我開始聽到很吃驚,接著感到懷疑,最后才非常高興,本來我準備慰問您,現在卻改變了,要向您道喜。由于相隔很遠,信里的話又很簡單,我不能徹底了解您家的情形,如果真是像大水沖過一樣,干干凈凈的,完全沒有了,我就更要因此向您道喜。 您一向小心地奉養雙親,使日子過得很安寧,只希望全家平安無事。現在卻有一場大火災嚇壞了您,同時,調和飲食的工具,也許因此不能供應:我因此剛一聽到這消息就大吃一驚。 一般人都說:"圓滿和缺陷互為因果。"得和失不會一塵不變,也許一個人將要大有作為,就開始受到種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這封信第一段寫自己從楊八那里得知了王參元家里失火的消息。中間五段分別說明“始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三層意思,著意闡述自己所以致書祝賀朋友家失火這個違反常理的奇論的原因,層層遞進。最后一段寫自己想念王參元,傳遞了對友人的深切關愛之情,更包含著對友人前程的無限關懷之意。這封信縱橫轉換,曲折抑揚,淋漓酣暢,入情入理。
文章接下來就從“始駭”“中疑”“終喜”三個方面,分三個層次一一進行了說明。王參元家里經歷了一場火災,連日常生活用品也被燒得一干二凈,一個“唯恬安無事是望”的人遭此一劫,確實讓人感到很是不幸,讓人駭怕,柳宗元起初也是這樣的反應,這是人之常情,是一種
展開閱讀全文 ∨,這封信第一段寫自己從楊八那里得知了王參元家里失火的消息。中間五段分別說明“始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三層意思,著意闡述自己所以致書祝賀朋友家失火這個違反常理的奇論的原因,層層遞進。最后一段寫自己想念王參元,傳遞了對友人的深切關愛之情,更包含著對友人前程的無限關懷之意。這封信縱橫轉換,曲折抑揚,淋漓酣暢,入情入理。
文章接下來就從“始駭”“中疑”“終喜”三個方面,分三個層次一一進行了說明。王參元家里經歷了一場火災,連日常生活用品也被燒得一干二凈,一個“唯恬安無事是望”的人遭此一劫,確實讓人感到很是不幸,讓人駭怕,柳宗元起初也是這樣的反應,這是人之常情,是一種自然反應。這是第一層。第二層接著分析“中疑”的原因。孟子認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老子以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但柳宗元認為,這樣的等待過于長久,也是“荒誕無稽”的,對于一個有志向抱負的人而言,這樣長時間的等待是一種折磨,一種生命消耗。王參元所遭遇的這場火災是否是“福”,是否預示他將要接受“大任”,看看王參元目前的處境,柳宗元并不認為“火災”與“大有為”“能光明”之問有必然的聯系。另外,柳宗元自己也命運多舛,對這類凡人相信的說法有一定的認識與思考,因此他表示不解,表示懷疑。第三層,具體分析“終喜”的原因,這是全文的重點。王參元勤讀古人書,認真創作文章,擅長小學研究,是個“多能”的進士,憑他的學問才識,早就應該得到朝廷的重用,一展“濟世救民”的才干,但到如今依舊是“進不能出群士之上”,郁郁不得志。作者把筆鋒一轉,直接刺向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漸次展露行文的真正用意。原來,“公道之難明,而世之多嫌也”。當時之士追求“好廉”的虛名,明明知道王參元的才干,但因為王家有財,怕推薦了王參元就被人說是接受了賄賂,從而影響自己的名譽仕途。作者自責自己也不能免俗,雖然擔任“天子近臣”,也怕別人“竊笑”,所以,心里雖然對這樣的現象表示不滿,但也只是“痛”而已,只能表示無奈。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賄賂公行、猜忌橫行、俗見混亂、積毀銷骨的不合理現象,也流露了作者對懷才不遇之士的深切同情。
如今一場大火,燒掉了王家的財產,卻也讓王參元擺脫了多財的累名,也可算是種“幸運”,終于有機會可以推薦他了。“則仆與畿道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譽也。”這看似滑稽可笑的話語中包含著無盡的悲哀。明明相知多年,也充分了解王參元的才學,但終究沒有幫助朋友發揮才能,這不能不說是種悲哀。因此這次王參元家失火,雖然家產蕩然無存,但人們自可毫無顧忌地與他交往,為之延譽,這正好為王參元揚名提供了大好機會,故值得慶賀。柳宗元慶賀王參元家遭遇火災,正是意圖借這常人看來十分“別扭可笑”的想法來有力地抨擊不合理的社會風氣。正是因為今后可以“咸得開其喙”“授子而不栗”,所以反而“大喜”了。
接著,作者引用古人的事例來進一步表明自己真實的想法。《左傳·昭公十八年》載,宋、衛、陳、鄭災,陳不救火,許不吊災,這引起了人們的不滿,“君子是以知陳許之先亡也”,現在自己面對朋友家遭遇火災,不僅不“吊”反而過分地“賀”,這樣的做法貌似與古人的“不吊”相同,但性質是完全不同的,柳宗元聲明自己上面所說的是憤激的反話,做的是“反事”,并不是真的希望朋友家遭遇火災而傾家蕩產。“顏、曾之養”分別指顏回和曾參的言行。《論語·雍也》中記有“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莊子·讓王》說“曾子居衛,緄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曳縱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聲。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這兩位儒家杰出人物的言行都體現了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境界。柳宗元引用這兩位古代賢人的事例目的是鼓勵朋友要學習先人的安貧樂道,“憂道不憂貧”的高尚品德,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志趣。這兩處典故的弓l用把自己的勸慰、朋友的想法和盤托出,語言簡潔但富有趣味。
這封信,作者通過奇特的構思表達了嚴肅的社會問題,在幽默的筆調中寄寓著很深的感慨。情趣事趣皆出,令人回味再三。《國語·晉語八》有“叔向賀貧”一節,寫韓宣子憂貧,叔向反倒向他祝賀,韓宣子不解,于是叔向發表了一番議論:當年欒武子貧而有德,國家賴以為安,其子孫也受到庇護;邵昭子富而無德,“恃其富寵,以泰于國”,結果“其身尸于朝,其宗滅于絳”“一朝而滅,莫之哀也”。“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之不暇,何賀之有?”叔向以賀貧為由,圍繞富與德的輕重,引出深刻的道理,文章平易中肯而又風姿搖曳,娓娓動人。本文在表達技巧方面與“叔向賀貧”頗有相通之處。▲,參考資料:完善
1、
(唐)柳宗元著;楊慧文選注;徐柏容,鄭法清主編.古代散文叢書 柳宗元散文選集: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05月:7-15
2、
金濤.柳宗元詩文賞析集:巴蜀書社,1989年03月:18
3、
鄧漢平點評.古文觀止: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年08月:214
創作背景
這封信第一段寫自己從楊八那里得知了王參元家里失火的消息。中間五段分別說明“始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三層意思,著意闡述自己所以致書祝賀朋友家失火這個違反常理的奇論的原因,層層遞進。最后一段寫自己想念王參元,傳遞了對友人的深切關愛之情,更包含著對友人前程的無限關懷之意。這封信縱橫轉換,曲折抑揚,淋漓酣暢,入情入理。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貞元九年(793)進士,曾為監察御史。唐順宗時為禮部員外郎,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改革集團。這個政治改革集團,反對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推行免除部分苛捐雜稅等具有進步意義的政策。因為改革觸犯了宦官權豪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極力反對。憲宗李純繼位后,改變遂告失敗,王叔文被殺,柳宗元等人被貶到邊遠的地區。柳宗元先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司......[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