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井欄邊兩棵梧桐樹,望著我的冷色的新妝。我穿淡淡的新妝,初次望著兩棵梧桐樹立在井欄旁。我低垂地望著井欄邊的花在凋落愁嘆,發愁的花在井欄邊望著我失色低頭。
形影孤單,悲嘆我度失眠難熬的長夜。長長的秋夜,可憐我這孤單的身影。樓上不適應這肅殺的秋色,蕭瑟的秋色,我不應該上樓去眺望。
注釋
菩薩蠻: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薩篁”、“重疊金”、“花間意”、“梅花句”等。上下片各四句,均為兩仄韻,兩平韻。
回文:詩詞的一種形式,因回環往復均能成誦而得名,相傳起于前秦竇滔妻蘇蕙的《璇璣圖》。閨怨:女子所抒愁怨。
照:看,望。
上片,運用象征、寄寓手法,寫了少婦見物動心的“愁”情。“井桐雙照新妝冷,冷妝新照雙桐井”,與“新妝本絕世,妙舞亦如仙”(南朝梁王訓《應令詠舞》)有異曲同工之妙。蘇軾本意是寫少婦的外表美,可蘇軾還是要將象征蕭瑟的“梧桐”,與象征美女的“新妝”,放在一起映襯著寫,且樹與人共鳴,為的是突出少婦感嘆時光易逝,青春不再而“愁”思滿懷。同樣,“羞對井花愁,愁花井對羞”,又進深一層從“梧桐”照秋,寫到“井花”愁秋。從“井花”愁秋又寫到少婦“對羞”。花與人對話,還是為了突出少婦傷感秋色衰敗,春心消融,“愁”思綿綿。
下片,直寫閨閣少婦夜思郎君的自嘲心態。“影孤憐夜永,永夜憐孤影”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上片,運用象征、寄寓手法,寫了少婦見物動心的“愁”情。“井桐雙照新妝冷,冷妝新照雙桐井”,與“新妝本絕世,妙舞亦如仙”(南朝梁王訓《應令詠舞》)有異曲同工之妙。蘇軾本意是寫少婦的外表美,可蘇軾還是要將象征蕭瑟的“梧桐”,與象征美女的“新妝”,放在一起映襯著寫,且樹與人共鳴,為的是突出少婦感嘆時光易逝,青春不再而“愁”思滿懷。同樣,“羞對井花愁,愁花井對羞”,又進深一層從“梧桐”照秋,寫到“井花”愁秋。從“井花”愁秋又寫到少婦“對羞”。花與人對話,還是為了突出少婦傷感秋色衰敗,春心消融,“愁”思綿綿。
下片,直寫閨閣少婦夜思郎君的自嘲心態。“影孤憐夜永,永夜憐孤影”,首先從“影孤”進到“孤影”,從“夜永”進到“永夜”,反映了少婦夜思的漫長過程。一個“憐”字,傳神地貫穿始終,有“徘徊處漸移深窈,何人正弄,孤影編趾西窗悄”(宋代周邦彥《倒犯·新月》)的徘徨不安的情態。“樓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樓”,進一步襯托少婦秋夜思念郎君的深沉心態。“樓”與“秋”互不兼容,樓已橫秋,人何須眺望,一語雙關,秋色值不得眺望,郎君也不能如此。
全詞運用象征、雙關的手法,在蘇軾筆下,愛情所具有的神秘而微妙的內蘊,少女羞澀而多愁的心態,被反復描繪。從極為普通且能反映秋色衰臨的景物“桐”、“井”、“花”、“樓”,寄寓了少婦“永夜”孤影的夢幻感、寂寞感和愁苦感。▲
,參考資料:完善
1、 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585-587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