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露水寒冷煙氣變涼,蘆葦也不開花了。天邊長途飛行的雁,聲音凄清高遠。銀河光照下的秋天夜晚,燈光暗淡的西漢皇帝的離宮上空,一聲雁鳴剛剛傳,想起了在瀟湘時的生活。水岸遙遠,無人打擾,食物和水豐盛。俯望那無邊的平坦田野,猶豫不定地想降落地上,但和以前一樣,被風吹草動受驚而飛走了。
必須堅信萬里之外的衡陽回雁峰是最好的棲息地,有誰愿意把我的書信送到遙遠之地。不管遠隔萬里,但我相信鴻雁你經過艱苦飛行,總會把信送到。為了長生不老,仙人在月明的夜晚,以手掌擎盤承接天上的甘露。在石頭城下,寒冷的江水里倒影搖動。想起在外丈夫的寒衣還未搗洗,心上人一揮動搗衣的木棒,就眼淚盈眶。
上片,詠秋夜南歸飛雁,暗示蘇軾自己得其所歸的愉悅心情。開頭兩句寫秋景,隱喻自己遠征而清高回歸。“露寒”、“煙冷”、“蒹葭老”、“征鴻”,為典型的深秋景物,極為蒼勁。遠在“天外”的“征鴻”唱著“寥唳”的歌回歸了,心情自然舒暢。接著五句,寫深秋夜雁的美好歸宿。“銀河”光照的“秋晚”,“燈悄”寂寥的“長門”上空,一聲雁鳴剛剛傳來,“應念”樂土“瀟湘”。“岸遙”,寫雁歸宿地寬闊。“人靜”,寫雁歸宿地無干擾。“水多菰米”,寫雁歸宿地食品充足。言外之意,是指蘇軾艱苦窮困的日子總算結束了,現在和“雁”一樣,有將返回朝廷的機遇。最后四句,寫雁歸路上遇到小小風波,隱喻蘇軾改移汝州仍有余悸。然而,一望儀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上片,詠秋夜南歸飛雁,暗示蘇軾自己得其所歸的愉悅心情。開頭兩句寫秋景,隱喻自己遠征而清高回歸。“露寒”、“煙冷”、“蒹葭老”、“征鴻”,為典型的深秋景物,極為蒼勁。遠在“天外”的“征鴻”唱著“寥唳”的歌回歸了,心情自然舒暢。接著五句,寫深秋夜雁的美好歸宿。“銀河”光照的“秋晚”,“燈悄”寂寥的“長門”上空,一聲雁鳴剛剛傳來,“應念”樂土“瀟湘”。“岸遙”,寫雁歸宿地寬闊。“人靜”,寫雁歸宿地無干擾。“水多菰米”,寫雁歸宿地食品充足。言外之意,是指蘇軾艱苦窮困的日子總算結束了,現在和“雁”一樣,有將返回朝廷的機遇。最后四句,寫雁歸路上遇到小小風波,隱喻蘇軾改移汝州仍有余悸。然而,一望儀真那無邊無際的原野,被迷住了,“徘徊欲下”。但又出現“風”浪,只好照舊地“驚”而起飛,到那“瀟湘”的“回雁峰”去。
下片,寫鴻雁傳書,寄寓婦女思念征人之情,反襯蘇軾忠君的一番苦心。第一、二句寫“衡陽萬里”的“回雁峰”是樂山,應“須信”不疑。蘇軾應詔回朝效命多年的心愿一直未改移。第二至五句,直寫要托鴻雁幫忙,為蘇軾“錦書遙寄”到金陵。不管“萬里云外”多么遙遠,但蘇軾相信鴻雁經過“斜行橫陣,才疏又綴”的跋涉,終將會把信送到的,詞意富有人情味。第六、七、八句,用贊美石頭城的詞句,來交代家居的優美環境:在仙人承接甘露、“影搖寒水”的“石頭城下”,有蘇軾寄居的寒舍和妻妾。最后三句,近乎懇求,鴻雁哪,你見到了沒有?蘇軾那“佳人拂杵”,正在“念征衣未搗”,還“有盈盈淚”而為之傷心,此等思念,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全詞,借景抒情。名為詠物,實是抒發蘇軾心境、志趣、感嘆,可以說是倫理道德的衍化物。以鴻雁自況,詠物喻志,是蘇軾黃州詞創作的一大特色。▲
,參考資料:完善
1、 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881-883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