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從弟冽

李白〔唐代〕〔〕

楚人不識鳳,重價求山雞。
獻主昔云是,今來方覺迷。
自居漆園北,久別咸陽西。
風飄落日去,節變流鶯啼。
桃李寒未開,幽關豈來蹊。
逢君發花萼,若與青云齊。
及此桑葉綠,春蠶起中閨。
日出布谷鳴,田家擁鋤犁。
顧余乏尺土,東作誰相攜。
傅說降霖雨,公輸造云梯。
羌戎事未息,君子悲涂泥。
報國有長策,成功羞執珪。
無由謁明主,杖策還蓬藜。
他年爾相訪,知我在磻溪。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楚人不知道什么是鳳凰,花高價求購,卻買到山雞。
以前還以為是美文獻主,現在看來自己都很迷惑。
自從像莊子一樣居住在漆園,離我離開咸陽已經很久了。
風吹著落日遠去,氣節變化,流鶯在柳陰下恰恰歡啼。
早春天寒,桃李花兒還沒有開放,此處仍然幽靜,怎么會下自成蹊?
你一來桃李就怒放花萼,繁花似錦,欲與云齊。
桑葉也剛剛出綠,春蠶也在蠶房孵化出來了。
太陽一出,布谷鳥歡鳴,田家開始鋤地犁田。
我卻沒有土地,誰可以伸手拉我一把?
傅說治理天下,普施霖雨,公輸盤卻喜歡造云梯去戰爭。
對外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已有兩年,三年供奉翰林的生活讓他親眼目睹了唐王朝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以唐玄宗為首的統治階級窮奢極欲,利令智昏,他們為了排斥異己而進行的政治迫害更是令人觸目驚心。這讓李白對統治者的幻想逐漸破滅,內心的不平和憤懣與日劇增。這首詩是詩人寫給堂弟的,所以語氣上并不像“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那樣慷慨激昂。但是娓娓道來的敘述中依然時時隱現出詩人心底的不滿和憤慨。

  詩中反映了詩人的矛盾心情:他認為自己胸懷報國的壯志豪情,又有滿腹才華,卻沒有一展身手的機會。只好隨居,但心里卻有不甘。并且躬耕也缺乏相應的條件。詩中用“楚人不識鳳,重價求山雞”,“傅說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已有兩年,三年供奉翰林的生活讓他親眼目睹了唐王朝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以唐玄宗為首的統治階級窮奢極欲,利令智昏,他們為了排斥異己而進行的政治迫害更是令人觸目驚心。這讓李白對統治者的幻想逐漸破滅,內心的不平和憤懣與日劇增。這首詩是詩人寫給堂弟的,所以語氣上并不像“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那樣慷慨激昂。但是娓娓道來的敘述中依然時時隱現出詩人心底的不滿和憤慨。

  詩中反映了詩人的矛盾心情:他認為自己胸懷報國的壯志豪情,又有滿腹才華,卻沒有一展身手的機會。只好隨居,但心里卻有不甘。并且躬耕也缺乏相應的條件。詩中用“楚人不識鳳,重價求山雞”,“傅說降霖雨,公輸造云梯”。等典故表示了自己不受重用的悲憤。同時也傳達出自己雖然受到排擠,但仍為邊地的動亂而擔憂的胸還天下之意。

  詩歌開篇,作者從“楚人不識鳳”到“久到咸陽西”交代了為什久居于此,援引楚人重價買山雞的典故說明自己當初“獻主”的錯誤:自己曾像那個拿著山雞當鳳凰獻給楚王的人一樣自信,現在反而明白是迷誤,因為君王也許并不需要自己這樣的人才。同時也表達了對統治階級打壓和排擠表示不滿。接著作者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況進行了描寫:“風飄落日去,節變流鶯啼”,時光在無情流逝,眼看老之將至,而自己只能在這里看風起吹過,太陽升了又落,冬去春來,鳥兒飛走又飛來。作者同時對堂弟的到來表示歡迎:“桃李寒未開,幽關豈來蹊。”意思是桃花未開,沒有人來攀折,我幽居在此,也沒有人會來,只有你的拜訪讓我感覺到兄弟情深。然后寫道“及此桑葉綠,春蠶起中閨。日出布谷鳴,田家擁鋤犁。”意思是農家繁忙的時候,婦人要忙著養蠶,農人要忙著耕地,而自己一介書生,住在這不相宜的環境里,不可能與婦人一道養蠶,更不可能和農人一起耕地,于是只是孤獨的在此。然而,這并不是詩歌的主題。作者很快將話題轉移到對生活的不滿和社會的擔憂上去:“傅說降霖雨,公輸造云梯”,他說,自己雖然有公輸班那樣的才能,卻不能像傅說一樣被重用,眼看著邊疆戰亂,生靈涂炭而無法獻策立功。而“報國有長策,成功羞執珪”還強調了作者希望得到重用并不是為了高官厚祿,榮華富貴。最后作者寫道:“無由謁明主,杖策還蓬藜”,意思是自己無法見到明主,沒有辦法得到重用,就這樣已經到了拄著拐杖走路的年紀了,感嘆空有滿懷的壯志和才能卻毫無用武之地。結尾“他年爾相訪,知我在磻溪”是作者明志的話,說自己依然在等待,等待著文王相訪,等待君臣相合,一展宏圖。

  李白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本詩從“傅說降霖雨”開始作者的感情開始達到高潮,一步步升華。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到,雖然李白對當時的統治階級十分失望,但他并沒有完全絕望,他還懷著重返朝廷的想法,希望獻出自己的才華和力量,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詩人這種憂國憂民的感情和積極入世的態度,決定了這首詩雖然基調有些低沉,卻在沉郁中有一股振奮之氣。▲

,

參考資料:完善

1、 林東海.李白詩選:遠東出版社,2011年:第147頁 2、 葛景春.李白詩選:中華書局,2005年1月:第124頁 3、 安旗,閻琦著 .《國學經典導讀 李白詩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01 :第241頁
創作背景
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已有兩年,三年供奉翰林的生活讓他親眼目睹了唐王朝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以唐玄宗為首的統治階級窮奢極欲,利令智昏,他們為了排斥異己而進行的政治迫害更是令人觸目驚心。這讓李白對統治者的幻想逐漸破滅,內心的不平和憤懣與日劇增。這首詩是詩人寫給堂弟的,所以語氣上并不像“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那樣慷慨激昂。但是娓娓道來的敘述中依然時時隱現出詩人心底的不滿和憤慨。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亞。李白即生于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早年在蜀中就學漫游。青年時期,開始漫游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應詔赴長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禮遇。但因權貴不容,不久即遭讒去職,長期游歷。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起......[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