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黃徐州

陳師道〔宋代〕〔〕

姓名曾落薦書中,刻畫無鹽自不工。
一日虛聲滿天下,十年從事得途窮。
白頭未覺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
衰疾又為今日別,數行老淚灑西風。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自己的姓名,曾落在當時名流的薦書之中;自愧才淺學疏作詩尚未全工。
頃刻間虛名傳遍天下,卻不料十年來薄宦仍然抱有途窮之感。
頭發雖已斑白自覺功業心還在,感謝太守您始終器重。
拖著病軀我今日向您道別,成串的淚珠悲灑在西風中。

注釋
黃徐州:作者之友,時任徐州知州。
“姓名”句:神宗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曾鞏主修五朝國史,準其自選屬員,曾鞏薦陳師道,因師道乃一布衣,未準。哲宗元禧二年,蘇軾等人薦師道,奏狀有云:“伏見徐州布衣陳師道,文詞高古,度越流輩,安貧守道,若將終身。茍非其人,義不往見。過壯未仕,實為遺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臨離徐州時告別州守黃氏之作,表述了他的境遇,抒發了惜別的情誼。起聯言自身曾蒙時賢推薦,次聯謂身負虛名,十年從事學政,落得個落職的處境。三聯說到當今,表明雖鬢有白發,還想有所作為,感謝對方青眼相看,一貫如此。末聯收結到話別,面對秋風,凄然淚下。全詩向友人直傾襟府,感慨沉摯。

  首聯是說詩人自己的姓名,曾落在當時名流的薦書之中,而他學詩有年,還未能做到恰如其分,因而有“自不工”之感。首句運用元稹詩“名落公卿口”和杜甫詩“名玷薦賢中”的句意。次句用《晉書·周覬傳》“刻畫無鹽,唐突西施”的典故,表示作詩尚未全工,有愧所得的稱譽。

  頷聯前句是說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臨離徐州時告別州守黃氏之作,表述了他的境遇,抒發了惜別的情誼。起聯言自身曾蒙時賢推薦,次聯謂身負虛名,十年從事學政,落得個落職的處境。三聯說到當今,表明雖鬢有白發,還想有所作為,感謝對方青眼相看,一貫如此。末聯收結到話別,面對秋風,凄然淚下。全詩向友人直傾襟府,感慨沉摯。

  首聯是說詩人自己的姓名,曾落在當時名流的薦書之中,而他學詩有年,還未能做到恰如其分,因而有“自不工”之感。首句運用元稹詩“名落公卿口”和杜甫詩“名玷薦賢中”的句意。次句用《晉書·周覬傳》“刻畫無鹽,唐突西施”的典故,表示作詩尚未全工,有愧所得的稱譽。

  頷聯前句是說:一朝得有虛名,由蘇軾、傅堯俞、孫覺諸賢的推薦,自己以布衣而被任為徐州教授。從元祐二年(1086年)到寫詩這一年,恰好從事學政已有十年了,但仍然抱有途窮之感。“途窮”是指紹圣元年(1094年)因黨事牽連而被罷職,在詩句中表明他的出處和被罷黜的無辜。

  頸聯是表明他此時雖然已生白發,但因受到黃徐州的稱賞和延譽,所以自己的事情,不久還可以寄望于黃徐州的引薦,而未覺功名之晚。而顧念今昔,深蒙黃徐州以青眼相加,這知己之情,尤為可貴。范諷詩說:“惟有南山與君眼,相逢不改舊時青。”黃徐州正是這樣的人。

  尾聯詩人感嘆時光不肯饒人,自己年事漸衰,而又多病,所以臨歧告別,淚灑西風。西風表示節季已是秋天,人們在秋天多悲,作者境遇困窮,于是就有老淚難禁之嘆。這兩句純從他個人的境況著筆,點明詩為告別而作的主旨。

  全詩說的是作者在進退之間,難以由人。他本無心于政治斗爭、卻是受到政治上牽連,連一個州學教授也被罷職,在貧窮的生活之中,為此產生浩嘆。另一方面,詩中表示他刻苦力學,也還有志于功名,即使功名較晚,但遇有知音,將來仍可達成此愿。杜甫詩《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說:“男兒功名遂,亦在老大時。”所以詩中對徐州黃守的始終以青眼相加,表示感激。▲

,

參考資料:完善

1、 繆鉞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661-662頁 2、 樂云主編.唐宋詩鑒賞全典:崇文書局,2011:938-939 3、 劉乃昌選注.宋詩三百首評注:齊魯書社,2004年:155-156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臨離徐州時告別州守黃氏之作,表述了他的境遇,抒發了惜別的情誼。起聯言自身曾蒙時賢推薦,次聯謂身負虛名,十年從事學政,落得個落職的處境。三聯說到當今,表明雖鬢有白發,還想有所作為,感謝對方青眼相看,一貫如此。末聯收結到話別,面對秋風,凄然淚下。全詩向友人直傾襟府,感慨沉摯。
陳師道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 陳師道出身......[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