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樓曲二首

王昌齡〔唐代〕〔〕

白馬金鞍從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
樓頭少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

馳道楊花滿御溝,紅妝縵綰上青樓。
金章紫綬千馀騎,夫婿朝回初拜侯。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將軍乘坐佩飾金鞍的白馬隨皇帝出征,十萬軍士在長楊宮宿下。
樓上窗邊的少婦彈奏著箏曲,遠望著隊伍的塵土進入建章宮。

大軍從馳道回來,把滿路楊花都吹散到御溝里,盛裝打扮的女子登上高樓。
迎接夫君帶著千余兵馬,征戰勝利歸來,拜官賜爵。

注釋
鞍(ān):套在騾馬背上便于騎坐的東西。
武皇:漢武帝劉徹,指代英武過人的君主,即唐玄宗。
旌旗(jīng qí):旗幟,這里借指軍士。
長楊:長楊宮的省稱,西漢皇家射獵、校武的大苑子。
鳴箏:彈奏箏曲。
飛塵:飛揚的塵土。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簡析

  《青樓曲二首》的第一首詩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兩個場景:一個是白馬金鞍上的將軍,正率領著千軍萬馬,在長安大道上行進,越走越遠,到后來就只見地上揚起的一線飛塵;一個是長安大道旁邊的一角青樓,樓上的少婦正在彈箏,那優美的箏聲并沒有因樓外的熱烈場景而中斷,仿佛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場景熱烈、雄偉,給人以壯麗的感覺;后面的場景又顯得端莊、平靜,給人以優美的感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襯,對照鮮明。

  詩人把這兩個不同的場景連接在一個畫面上的方法,就是通過樓頭少婦的神態,將長安大道上的壯麗場景,從她的眼中反映出來。表面上她似乎無動于衷,實際上卻抑制不住內心的欣

展開閱讀全文 ∨,簡析

  《青樓曲二首》的第一首詩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兩個場景:一個是白馬金鞍上的將軍,正率領著千軍萬馬,在長安大道上行進,越走越遠,到后來就只見地上揚起的一線飛塵;一個是長安大道旁邊的一角青樓,樓上的少婦正在彈箏,那優美的箏聲并沒有因樓外的熱烈場景而中斷,仿佛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場景熱烈、雄偉,給人以壯麗的感覺;后面的場景又顯得端莊、平靜,給人以優美的感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襯,對照鮮明。

  詩人把這兩個不同的場景連接在一個畫面上的方法,就是通過樓頭少婦的神態,將長安大道上的壯麗場景,從她的眼中反映出來。表面上她似乎無動于衷,實際上卻抑制不住內心的欣羨,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著那馬上將軍和他身后的隊伍,直到飛塵滾滾,人影全無,還沒有收回她的視線。

  這少婦與馬上將軍有什么關系,為什么如此關注他的行動,這可從《青樓曲二首》的第二首詩中找到答案。原來那馬上的將軍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來,封侯拜爵,就連他部隊里許多騎將都受到封賞。他們經過馳道回來時,把滿路楊花都吹散到御溝里去了。把這兩首詩合起來看,前一首描繪的是一支皇家大軍凱旋的場景。因為這次勝利的不平常,連皇帝都親自出迎了,作為將領的妻子,她內心的激動可想而知。詩人未用一句話直接抒寫她內心的激動,而是寫她從樓頭“遙見”的熱烈場景,讀者卻可想象到她看到這熱烈場景時的內心感受。這正如北宋詩人梅堯臣對詩創作所概括的兩句話:“狀難寫之境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詩人是借用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圖景反映盛唐時期的現實面貌。這幅描寫大軍凱旋的歷史畫卷,使人聯想到唐代前期國力強盛。一支千軍萬馬的軍隊,如果沒有嚴明的紀律,就不能夠整齊地在市街上前進,連樓頭彈箏少婦都絲毫不受驚動。詩里還再現了唐代都城長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這支強大的軍隊,維護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從樓頭少婦的眼中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尚武風氣。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晉以來以及南北朝長期分裂的痛苦教訓,整軍經武,保持了國家的統一與強盛。在這兩首詩中,一種為國立功的光榮感,很自然地從一個征人家屬的神態中流露出來,反映出盛唐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

參考資料:完善

1、 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26-127
創作背景
《青樓曲二首》的第一首詩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兩個場景:一個是白馬金鞍上的將軍,正率領著千軍萬馬,在長安大道上行進,越走越遠,到后來就只見地上揚起的一線飛塵;一個是長安大道旁邊的一角青樓,樓上的少婦正在彈箏,那優美的箏聲并沒有因樓外的熱烈場景而中斷,仿佛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場景熱烈、雄偉,給人以壯麗的感覺;后面的場景又顯得端莊、平靜,給人以優美的感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襯,對照鮮明。
王昌齡

王昌齡(698─約757),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士,為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故世稱王江寧。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后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是一代七絕圣手。其詩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