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游

杜甫〔唐代〕〔〕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想起以前曾經游覽過的修覺寺和橋,這次重游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
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兒等著我的;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
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余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
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

注釋
后游:即重游(修覺寺)。
曾(céng):一作“新”,一作“重”。
憐:愛。
有待:有所期待。《禮記·儒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后游》是杜甫重游修覺寺時的作品。由于心態的不同,舊地重游往往會有絕異的感受,在《游修覺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卻又客愁全減。詩人帶著游修覺寺的回憶跨過可愛的小橋再次登山訪古剎。在詩人看來,壯麗秀美的山川好像等著詩人或游客去登臨縱目,斗艷作姿的花柳無私地盼望著詩人或游客去領略欣賞。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詩人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這兩句采取倒裝句式,將賓語的“寺”和“橋”提到謂語動詞“憶”與“憐”前,突出游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后游》是杜甫重游修覺寺時的作品。由于心態的不同,舊地重游往往會有絕異的感受,在《游修覺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卻又客愁全減。詩人帶著游修覺寺的回憶跨過可愛的小橋再次登山訪古剎。在詩人看來,壯麗秀美的山川好像等著詩人或游客去登臨縱目,斗艷作姿的花柳無私地盼望著詩人或游客去領略欣賞。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詩人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這兩句采取倒裝句式,將賓語的“寺”和“橋”提到謂語動詞“憶”與“憐”前,突出游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兩句則轉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詩人在概敘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這兩句表明了時間的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說明了景色之美。

  全詩以感慨作結:“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表面看來好像這仍是贊美此處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實則沉郁,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來表現這樣的情感。正因為如此,才產生更為感人的效果。此詩采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新,對后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

參考資料:完善

1、 海兵.杜甫詩全集詳注.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78-179 2、 徐應佩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518-519
創作背景
《后游》是杜甫重游修覺寺時的作品。由于心態的不同,舊地重游往往會有絕異的感受,在《游修覺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卻又客愁全減。詩人帶著游修覺寺的回憶跨過可愛的小橋再次登山訪古剎。在詩人看來,壯麗秀美的山川好像等著詩人或游客去登臨縱目,斗艷作姿的花柳無私地盼望著詩人或游客去領略欣賞。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