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在凌云山設酒為我送行,醉著揮動衣袖向老朋友告別。
老友留戀不已遲遲不忍離開,誰肯峨眉山出現了半輪月亮?
月亮窺視著窗外掛著凄冷月光的小船,將要到達渝州的時候酒才醒。
月光下空闊的江面不時拂過陣陣微風,自己的影子顯得格外寂靜。
吟詩不睡一直到月光灑滿小船,月光入骨我仿佛快要成仙飄然而去。
沒有明亮的月光到不了的地方,不時看見沙禽背著船只離去。
注釋
百壺載酒:酒很多。
別:告別。
依依:留戀的樣子。
忍:忍心。
欲:將要。
葛巾影:指詩人自己的影子。
這首詩以月亮為意象,以“對月”為題,自己即將離開蜀地的時候,故人已經遠遠地留在后邊,只有月亮是不懈的伴侶,表明了詩人孤獨的處境和凄涼的心境。
這首詩的前四句是說作者即將離開蜀地的時候,故人已經遠遠地留在后邊,只有月亮還一直陪伴在身邊。起言“百壺”載酒,以示在凌云山設酒送行的人很多,但“誰似”二字輕輕一撥,就在故人的陪襯下突出了峨媚山月同作者的聯系。這是《舟中對月》一詩最成功的藝術手法之一:從此“月”便成了故人,下邊的抒寫全在“月”、“我”之間進行。
中間四句主要寫月。峨媚的月亮到了渝州,尚且頻頻“窺船”,可見月有情;即將到達渝州,凌云之酒方才“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這首詩以月亮為意象,以“對月”為題,自己即將離開蜀地的時候,故人已經遠遠地留在后邊,只有月亮是不懈的伴侶,表明了詩人孤獨的處境和凄涼的心境。
這首詩的前四句是說作者即將離開蜀地的時候,故人已經遠遠地留在后邊,只有月亮還一直陪伴在身邊。起言“百壺”載酒,以示在凌云山設酒送行的人很多,但“誰似”二字輕輕一撥,就在故人的陪襯下突出了峨媚山月同作者的聯系。這是《舟中對月》一詩最成功的藝術手法之一:從此“月”便成了故人,下邊的抒寫全在“月”、“我”之間進行。
中間四句主要寫月。峨媚的月亮到了渝州,尚且頻頻“窺船”,可見月有情;即將到達渝州,凌云之酒方才“初醒”,在濃醉的背后讀者也許看得出“不忍別”時作者借酒澆愁的初衷,是人有意。更妙的是人初醒時看見的只有月光的“凄冷”,這里“月色惱人眠不得”競成了“月掛凄冷眠不成”了。詩中說“江空”、“人靜”,因此“釣絲”當指竹,“葛巾影”當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江空”兩句不用“月”字,但竹形裊裊,人影翩翩,分明是一片空明的月光,狀物至此,可謂神筆。對月只見“葛巾影”,不但再寫孤獨,而且以“起舞弄清影”啟下句中的“哦詩”。
最后四句詩終于由孤寂進入飄逸,在清寒中寄寓作者對自我解脫的追求。詩至此,人由醉中別友到江船初醒,再到哦詩不睡;月則由峨媚山巔到時窺船窗,再到清光滿船,最后月光入骨、月人一體,把“舟中對月”這一題目發揮到淋漓痛快的地步。
結尾兩句,“更漏不到”直承“我欲仙”,同時又用無更漏暗臺唯有月滿船的意思——這里明寫更漏,暗寫月光,但結果怎么樣呢?結果是虛無的是更漏,實際存在的倒是月光。“沙禽背船”繼續寫“月滿船”,因為只有月光明亮,離去的沙禽才清晰可見;不過,詩句又以沙禽背船而去照應詩人遺世欲仙:這兩句字字不離“月”和“我”,卻又能字字不涉“月”和“我”,象這樣的詩句,其可謂爐火純青,余音滿萬壑。本篇截中有縱,是善于收束的神品。
方東樹的《昭昧詹言》說它是李白、蘇軾合作,大約首先是因為起句用東坡《送張嘉州》詩中“頗愿身為漢嘉守,裁酒時作凌云游”,第四句、第六句用太白《峨媚山月歌》:“峨媚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第八句又用太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過,更重要的卻是此詩清雋奔放,飄逸欲仙,酷似太白;輕靈流麗,如行云流水,又頗類東坡。然而也應該看到,陸游是一位個性十分鮮明的詩人,他向一切入學習長處,同時又主張:“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龍、蹦敷、世不知。誰能養氣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你。”在這種創作思想的指導下,他以超邁的筆力熔太白、坡公于一爐,自鑄雄渾奔放、明朗流暢的風格,因而使這首詩既如李白、蘇軾合作,又為陸游所獨有。▲
,參考資料:完善
1、 繆鉞.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957-958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