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封侯的意念早已絲毫不存,悠悠然遠離了塵世的囂紛。
種著瓜又不廢讀書之樂,這樣的生活貴比千金。
遠遠望去,江南的原野湖沼多過土地,春天的山峰半掩著浮云。
我這一生已漸漸老去,要說隱居的高致,那是遠遠比不上您這位高人。
注釋
薛氏:指薛師石,字景石,永嘉人,隱居在會昌湖西,名其居室為“瓜廬”,因號瓜廬翁。
“不作”句:《史記·蕭相國世家》載:漢初有個人叫召平,秦朝時曾做過東陵侯,秦亡不仕,種瓜于長安青門外,世稱青門瓜。詩人在這里贊揚薛氏“不作封侯念”,暗用了這個典故。
遠世紛:遠離塵世的紛爭。
首聯“不作封侯念,悠然遠世紛”,寫出薛師石不求利祿,超乎世俗的情懷。“悠然”,超遠之貌,在這里似乎兼有“心遠”與“地偏”兩重意思在內。結廬之境遠隔囂塵,這是“地偏”;胸襟之中不慕功名,這是“心遠”,索居于會昌湖西的薛師石是做到了這兩點的。
頷聯“惟應種瓜事,猶被讀書分”,是寫這位隱士所從事的事情。看了這一聯,會使讀者想起陶淵明《讀山海經》中的兩句:“既耕且已種,時還讀我書”。隱逸之士,其勞動并非為了糊口,其讀書并非為了功名,而都不過是精神寄托而已。試想,耕種累了就讀讀書,“半耕半讀”,這是一種多么充實、自在而又富于情趣的生活。不過詩人這兩句與陶淵明的詩句情旨雖同,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首聯“不作封侯念,悠然遠世紛”,寫出薛師石不求利祿,超乎世俗的情懷。“悠然”,超遠之貌,在這里似乎兼有“心遠”與“地偏”兩重意思在內。結廬之境遠隔囂塵,這是“地偏”;胸襟之中不慕功名,這是“心遠”,索居于會昌湖西的薛師石是做到了這兩點的。
頷聯“惟應種瓜事,猶被讀書分”,是寫這位隱士所從事的事情。看了這一聯,會使讀者想起陶淵明《讀山海經》中的兩句:“既耕且已種,時還讀我書”。隱逸之士,其勞動并非為了糊口,其讀書并非為了功名,而都不過是精神寄托而已。試想,耕種累了就讀讀書,“半耕半讀”,這是一種多么充實、自在而又富于情趣的生活。不過詩人這兩句與陶淵明的詩句情旨雖同,在句法上卻有一點區別。陶淵明的詩句字面本身就透出一種從容、閑適之意。詩人的兩句是說:每曰只顧忙著應付種瓜的事還不算,而且要抽出一半兒時間來讀書。這“惟應……猶被……”的句式,透著忙上加忙的意思。其實,這里是通過“忙”來寫閑的。詩人這里通過種瓜、讀書的“忙”,來把薛師石超然遺世的閑適之情巧妙地映帶出來了。
頸聯“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化用姚合《送宋慎言》:“驛路多連水,州城半在云”兩句,寫的是薛氏瓜廬四周的景色,前一句寫湖沼的景象非常貼切,后一句寫遠處的云山也很傳神,為讀者展現出一幅生動的畫圖。這是一種洋溢著“野趣”的、不帶人工痕跡的自然美景,與隱士的情懷是那樣的合拍。可以說,此外境本身就是隱士心境的反照。
尾聯“吾生嫌已老,學圃未如君”,直接抒發詩人對于薛氏瓜廬的感觸。““圃”本指種蔬菜,這里指薛師石以種瓜隱居而言。這一聯惋惜的慨嘆,在詩中起的是“卒章顯志”的作用,從而把詩人自己對隱居生活的羨慕與向往正面傳達出來。
全詩用典貼切,章法布置有序,讀來頗為流暢。▲
,參考資料:完善
1、 繆鉞,霍松林,周振甫,吳調公,曾棗莊,葛曉音,陳伯海,趙昌平,莫礪鋒,劉永翔等撰寫.宋詩鑒賞辭典 新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07:第1314-1315頁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