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隱于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譯文
“元年”兩個字是什么意思?是指國君即位的頭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開始。“王”指的是誰?是指的周文王。為什么先說王而后說正月,這是為了說明是周王朝的正月。為什么說周王朝的正月?是為了尊重周天子的一統天下。
隱公為什么不說即位?是為了成全隱公的意愿。為什么說是成全隱公的意愿?因為隱公準備治理好國家,然后還政于桓公。為什么還政于桓公?因為桓公年幼卻地位尊貴,隱公年長卻地位卑下;他們之間尊卑的差別是很小的,國都里的人沒有知道的。隱公年長而有德行,眾大夫攀援隱公而立他為國君。隱公在這時要是推辭即位,就不知道桓公是否一定能立為國君;如果桓公立為國君,
展開閱讀全文 ∨這篇文章采用問答的形式對“元年,春,王正月”進行逐層的剖析,闡釋了經文中所蘊含的尊周大一統的思想。文章通過“隱公攝政不即位”的這一歷史事實,闡明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宗法制度和正名思想。文章跌宕起伏,全無說教之沉悶。
按慣例,《春秋》記述魯君即位,都有在其即位的首年書“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九字,但記隱公即位,卻只有“元年,春,王正月”六字。本篇旨在解釋這種書法體例及其原因。前半部分講體例時,先釋“元年”,次釋“春”,最后釋“王正月”,重點在揭示“王正月”三字所含的尊周大一統的意義后半部分解釋不書“公即位”的原因:
一是為了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這篇文章采用問答的形式對“元年,春,王正月”進行逐層的剖析,闡釋了經文中所蘊含的尊周大一統的思想。文章通過“隱公攝政不即位”的這一歷史事實,闡明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宗法制度和正名思想。文章跌宕起伏,全無說教之沉悶。
按慣例,《春秋》記述魯君即位,都有在其即位的首年書“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九字,但記隱公即位,卻只有“元年,春,王正月”六字。本篇旨在解釋這種書法體例及其原因。前半部分講體例時,先釋“元年”,次釋“春”,最后釋“王正月”,重點在揭示“王正月”三字所含的尊周大一統的意義后半部分解釋不書“公即位”的原因:
一是為了成全隱公的本意,因隱公攝政,并無當國君之意,只是想借此把魯國治理好,當桓公長大后便把政權交還予他。
二是隱公之所以接受諸大夫的擁戴,自有其良苦用心:桓幼而貴,自己雖長而卑,這種情況國人是不太清楚的,一旦自己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如果立桓公,則又恐諸大夫不能擁戴幼君,所以他之立,實為桓而立。既是為桓而立,當然不宜書“公即位”了。
三是說明為什么隱長而賢卻不宜立,原來按宗法制的規定,立嫡子只以長而不以賢,立庶子則憑借其母親地位的貴賤而定。桓公當立是因其母貴,而隱不宜立則是因其母賤,所謂“子以母貴,母以子貴”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以上兩部分所作的解釋實際上反映了儒家尊周大一統的思想以及親親貴貴的封建觀念。
文章在寫法上是先引《春秋》經文,然后逐句作問答式的解釋,一問接著一問,流淌著一股窮追不舍的氣勢,直至把所要發掘的所謂微言大義揭示出來為止。其設問的形式也靈活多變,有“者何”“孰謂”“曷為”“何言乎”“何以”等各式疑問詞的組合。但由于過分追求所謂的微言大義,就難免生出牽強附會、詞繁意復等瑕疵。如解釋為什么不書“公即位”三字,《左傳》只用了“不書即位,攝也”,以一“攝”字來說明,文簡而意明,也符合《春秋》作者原意;而此篇則衍生出了許多文字,且未必皆是《春秋》作者之意,這也是讀者應注意的一點。▲
,參考資料:完善
1、 雅瑟主編. 古文觀止鑒賞大全集[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2.04.第80頁閟宮有侐,實實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稚菽麥。奄有下國,俾民稼穡。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纘禹之緒。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剪商。至于文武,纘大王之緒,致天之屆,于......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絲紕之,良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絲組之,良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絲祝之,良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從文貍,辛夷車兮結桂旗。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后來。表獨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留靈修兮憺忘歸,......
“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臣聞昔湯、武以百里昌,桀、紂以天下亡。今楚國雖小,絕長續短,猶以數千里,豈特百里哉? “王獨不見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飲之,自以為無患,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