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七兄赴揚州帥幕

陸游〔宋代〕〔〕

初報邊烽照石頭,旋聞胡馬集瓜州。
諸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憂。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樓望遠涕俱流。
豈知今日淮南路,亂絮飛花送客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剛剛報傳邊地的烽火,已照亮了建康城頭;不久又聞說金人的兵馬,已集結在瓜州渡口。
當權的袞袞諸公,有誰肯聽聽百姓的意見?我們在野的人呵,只能白白地為時局擔憂。
大風急雪撲打著窗欞,心兒和雪珠一起破碎,登上高樓向遠處眺望,你我都不禁熱淚橫流。
又哪里想到呵,今日里、柳絮輕飄、亂紅飛舞,送你的客船去往那,淮南東路的古城揚州!

注釋
七兄:指陸游仲兄陸濬,行七。
揚州帥:即淮南東路安撫使。揚州,今屬江蘇。
幕:幕府。
邊烽:邊界上報警的烽火。
石頭:山名。在江蘇江寧西,北緣大江,南抵秦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鑒賞

  這是一首抒寫報國之情和憂國之念的作品。詩的前六句追懷舊事,寄慨遙深;后兩句既有送行之意,也有對金兵的突然退卻難以置信,又欣喜若狂。

  “初報邊烽照石頭,旋聞胡馬集瓜州。”二句以簡潔的筆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經過,同時也交待了詩的寫作背景。詩人最初聽說金兵已迫近南京城,來勢兇猛;不久又得聞金兵集結在瓜州渡,氣焰益熾。

  處此危難之際,詩人多想挺身而出,聯合抗金志士,挽狂瀾于既倒,為國除危,為民解難。可是,只求茍安、不思恢復的南宋朝廷早已把他看成心存不軌的異己分子,不能容許他執掌重兵、慷慨赴敵。意識到這一點,詩人內心充滿憤慨:“諸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

展開閱讀全文 ∨,鑒賞

  這是一首抒寫報國之情和憂國之念的作品。詩的前六句追懷舊事,寄慨遙深;后兩句既有送行之意,也有對金兵的突然退卻難以置信,又欣喜若狂。

  “初報邊烽照石頭,旋聞胡馬集瓜州。”二句以簡潔的筆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經過,同時也交待了詩的寫作背景。詩人最初聽說金兵已迫近南京城,來勢兇猛;不久又得聞金兵集結在瓜州渡,氣焰益熾。

  處此危難之際,詩人多想挺身而出,聯合抗金志士,挽狂瀾于既倒,為國除危,為民解難。可是,只求茍安、不思恢復的南宋朝廷早已把他看成心存不軌的異己分子,不能容許他執掌重兵、慷慨赴敵。意識到這一點,詩人內心充滿憤慨:“諸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憂。”詩人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抗敵復國的軍事策略和政治措施,然而滿朝公卿,盡皆畏敵如虎,嫉賢如仇,沒人肯聽取他的意見。詩人的上書,要么如石沉大海,杳無回音,要么如虎須捋毛,招致處罰。作為備受歧視的在野人士,他只有徒然地為時局擔憂。這兩句前后照應,因果分明,對比強烈:一邊是諸公堵塞賢路,不恤國計;另一邊則是詩人系念時局,憂心如焚。孰是孰非,孰善孰惡,一目了然。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樓望遠涕俱流。”二句借景抒情,益見其憤慨之烈、痛苦之深。“危樓”,即高樓。當時,詩人身受羈絆,無計可施,拳拳報國之心竟與打到窗上的急雪一樣碎成粉末;登上高樓,遠望狼煙四起,詩人更不禁涕淚交流。這一切,雖已成為舊日之事,卻深深地鐫刻在詩人的記憶之中。“七兄”即將奔赴的揚州正是當時的兵燹之地。

  在送別的時刻,詩人首先想到那慘痛的景象并形諸詩筆,是極為自然的事情后兩句折回題意,渲染送別之情。 “豈知”,點明形勢的變化出乎詩人的意料之外——當初,他何曾料及金兵會發生內訌,使一場更大的戰禍得以弭息。“亂絮飛花”,則暗示隨著金兵的撤離,淮水以南地區又恢復了和平景象。詩人筆下的花絮,不僅充滿生機和活力,而且具有人的意識、人的情感,欣然擔負起送客的使命。它們追隨在七兄乘坐的小舟前后蹁躚起舞,既表歡送之情,亦致挽留之意。此情此意,不能不使七兄深受感動。其實,多情的與其說是亂絮飛花,莫如說是詩人自己。詩人自己眷眷然不忍與七兄分別,卻不從正面說破,而將自己的感情賦予亂絮和飛花,于是,亂絮飛花便變得如此深情繾綣。這幅生意盎然的“送客圖”,實際上只是詩人的主觀意識外化后產生的某種幻象。如果說詩的五、六兩句是觸景生情的話,那么,這兩句則是移情于景了。而無論觸景生情,還是移情于景,究其效用,都有助于創造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增強詩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從藝術上看,這首詩不僅屬對精切,造語工巧,而且情寓景中,意余言外。▲

,

參考資料:完善

1、 陸堅 主編.陸游詩詞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0:8-10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抒寫報國之情和憂國之念的作品。詩的前六句追懷舊事,寄慨遙深;后兩句既有送行之意,也有對金兵的突然退卻難以置信,又欣喜若狂。
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陸佃之孫。陸游是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