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寺賞牡丹

蘇軾〔宋代〕〔〕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人老了,還把鮮花戴在頭上,“我”不害羞,倒是花兒應該為自己在我頭上而害羞。
賞花醉歸引得路人哄笑,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都把簾卷上,走出門來觀看。

注釋
吉祥寺:寺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簪(zān)花:在頭上插花、戴花。
羞:難為情。
扶:攙扶。
珠簾:珍珠綴成的簾子。
半上鉤:簾子全部卷起來。

賞析
賞析

  此詩即是當時記實之作,表現了觀賞牡丹的熱烈場面和詩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兩句是寫詩人簪花之趣。雖說當時禮俗士大夫集會時可以簪花,但老人簪著花成群結隊走在街市上,終覺有些不好意思。為了突出這種心態,作者掀起一道波瀾,“花應羞上老人頭”,說花不愿上老人的頭。而事實是,不管花愿意與否,還是上了老人的頭,增添了不少情趣。兩個“羞”字,一說人,一說花,相映成趣,語妙天下。同時說明包括詩人在內的官吏最終還是樂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從而進一步縮小了官民距離,更有意義。

  第三、四兩句是寫詩人醉歸而路人嗤笑的場景。這里詩人恰當地用了杜牧之詩:“春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此詩即是當時記實之作,表現了觀賞牡丹的熱烈場面和詩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兩句是寫詩人簪花之趣。雖說當時禮俗士大夫集會時可以簪花,但老人簪著花成群結隊走在街市上,終覺有些不好意思。為了突出這種心態,作者掀起一道波瀾,“花應羞上老人頭”,說花不愿上老人的頭。而事實是,不管花愿意與否,還是上了老人的頭,增添了不少情趣。兩個“羞”字,一說人,一說花,相映成趣,語妙天下。同時說明包括詩人在內的官吏最終還是樂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從而進一步縮小了官民距離,更有意義。

  第三、四兩句是寫詩人醉歸而路人嗤笑的場景。這里詩人恰當地用了杜牧之詩:“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簾卷上,走出門來觀看這支浩蕩的插花隊伍的經過,只需要點出這一點,當時盛況就好像在眼前。于是,官民同樂的主題也就圓滿地表現出來了。詩人之所以在珠簾上鉤時用“半”字,是因為作詩需要留有余地,給讀者以想像空間,說全上鉤,而詩貴活。

  前后聯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貼切靈活,不著痕跡,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復使用,更使詩的音節回環往復,有助于

  這首詩運用夸張、擬人修辭手法并且連用幾個動詞,有利于渲染出一種喜劇情調氛圍,體現了詩人極高的文學造詣。表現出詩人超曠豁達、狂放不羈的襟懷。在這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后,我們不難領略到詩人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

,

參考資料:完善

1、 孔凡禮、劉尚榮.《蘇軾詩詞選·插圖版》.北京:中華書局,2009:第30頁 2、 張志江、張薇.《詩趣》.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87
創作背景
此詩即是當時記實之作,表現了觀賞牡丹的熱烈場面和詩人簪花的情趣。
蘇軾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養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于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嘉祐二年(1057)參加禮部考試,中第二名。仁宗殿試時,與其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因母喪回蜀。嘉祐六年(1061)經歐陽修推薦,應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任期滿后值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