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當年,中原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太平,安史叛軍燃起的戰火,燒到了東西兩京。
隨駕回京的老臣呵,又孤身流落萬里之外,在那秋冬間寒冷的時節,來聽這滔滔的江聲!
注釋
中原,關中地區,今陜西、河南等地,唐代東都洛陽、西京長安在此地,是國家的中心地帶。草草:倉卒。承平:繼承已往治平之世,后泛指太平。這句是說唐代安史之亂一起。廣大的中原地區在倉卒間就失去了以往的太平。
戍火,邊疆的戰火。胡塵。唐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據范陽叛變。率領由契丹、奚、突厥等族所組成的軍隊攻陷了洛陽。第二年攻陷長安,當時人稱北方的少數民族為胡人,胡塵即指由少數
詩的前兩句,高度凝練地追述了杜甫親身遭際的戰亂背景。由于唐玄宗晚年的淫奢昏聵,觸發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中原大地頓時驚惶紛亂,兩京相繼失陷,玄宗倉猝奔蜀,多年的繁華景象化作一片狼煙胡塵,大唐帝國的“太平盛世”從此一去不返。這是對歷史的沉痛回顧,也是對當世中原淪陷、金人主北的現實形勢的概括。詩人巧妙地抓住了歷史驚人重復的現象,在追念懷古的同時,又曲折地反映了當今國土淪喪的時世,一箭雙雕,天衣無縫。正如《唐宋詩醇》引張完臣所云: “‘草草’二字,狀盡衰世景象,謂之詠少陵可,謂之自詠亦可。”
詩的后兩句,概寫杜甫亂后的遭遇及晚年寄居于此的情狀。當年肅宗初立,杜甫自淪陌的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詩的前兩句,高度凝練地追述了杜甫親身遭際的戰亂背景。由于唐玄宗晚年的淫奢昏聵,觸發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中原大地頓時驚惶紛亂,兩京相繼失陷,玄宗倉猝奔蜀,多年的繁華景象化作一片狼煙胡塵,大唐帝國的“太平盛世”從此一去不返。這是對歷史的沉痛回顧,也是對當世中原淪陷、金人主北的現實形勢的概括。詩人巧妙地抓住了歷史驚人重復的現象,在追念懷古的同時,又曲折地反映了當今國土淪喪的時世,一箭雙雕,天衣無縫。正如《唐宋詩醇》引張完臣所云: “‘草草’二字,狀盡衰世景象,謂之詠少陵可,謂之自詠亦可。”
詩的后兩句,概寫杜甫亂后的遭遇及晚年寄居于此的情狀。當年肅宗初立,杜甫自淪陌的長安潛逃奔風翔投效,任左拾遺。長安光復,又隨駕入京。可是這樣忠心為國的老臣,卻因疏救宰相房瑭而不公正地被貶官華州司功參軍。適又遭受大饑荒,被迫奔蜀,流落西南。報國濟世壯志不酬,憂國憂民之情難消,悲憤哀涼,輾轉萬里。晚年時,窮困潦倒、貧病交迫,于是買舟東下歸里。陸游在龍興寺憑吊當年杜甫的寓居時,不禁聯想當時情勢,想象那時的詩圣在此的情狀,老詩人面對凄涼蕭瑟的秋景,懷著孤寂、悲涼、憂憤的心境,獨佇寺門,諦聽陣陣洶涌悲壯的江濤聲。陸游在詩后自注云: “以少陵詩考之,蓋以秋冬間寓此州也。寺門聞江聲甚壯。”陸游與杜甫所處的時代及個人的遭際十分類似,兩人的理想,追求與愛國精神也毫無二致,因而這陣陣江聲同樣敲擊著不同時代兩位大詩人的心房,悲壯嗚咽的江濤正是他們真實心聲的共同寫照。濤聲將大自然的景與詩人的情交融應合,也將古今兩位大詩人的心靈交融應合,吊古即是抒今,借前人之情來抒發自身的悲憤,大有“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杜甫《詠懷古跡》)的深沉感慨。
全詩吊古傷今,借歷史喻現實,借歷史人物表現自己的情懷。意境是博大的,一實一虛,是兩個時代的縮影。畫面是廣闊的,萬里風煙入畫幅。尤其令人驚嘆的是;詩人善于把詩歌從千軍急進的宏大戰役,浪跡萬里的苦難歷程,一下縮小到龍興寺門前,畫出孤獨者倚門而立,側耳而聽的死象,成為特寫鏡頭。江水在奔嘯,人物在靜聽,一靜一動,為全詩創造了感傷的氣氛,加濃了詩情。詩的風格,沉雄中不乏細膩;詩的結構,緊密中顯得松活,詩的語言,雄渾中透出樸素之美,確是一首吊古佳作。▲
,參考資料:完善
1、 霍松林.歷代絕句精華鑒賞辭典: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097-1098 2、 康錦屏,陳剛,劉揚體.陸游名篇賞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9年:101-104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