滟滪堆賦并序

蘇軾〔宋代〕〔〕

  世以瞿塘峽口滟滪堆為天下之至險,凡覆舟者,皆歸咎于此石。以余觀之,蓋有功于斯人者。夫蜀江會百水而至于夔,彌漫浩汗,橫放于大野,而峽之大小,曾不及其十一。茍先無以齟齬于其間,則江之遠來,奔騰迅快,盡銳于瞿塘之口,則其崄悍可畏,當不啻于今耳。因為之賦,以待好事者試觀而思之。

  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與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為形,而因物以賦形,是故千變萬化而有必然之理。掀騰勃怒,萬夫不敢前兮,宛然聽命,惟圣人之所使。

  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觀乎滟滪之崔嵬,然后知其所以開峽而不去者,固有以也。蜀江遠來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嘗齟齬兮,其意驕逞而不可摧。忽峽口之逼窄兮,納萬頃于一杯。方其未知有峽也,而戰乎滟滪之下,喧豗震掉,盡力以與石斗,勃乎若萬騎之西來。忽孤城之當道,鉤援臨沖,畢至于其下兮,城堅而不可取。矢盡劍折兮,迤邐循城而東去。于是滔滔汩汩,相與入峽,安行而不敢怒。

  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變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說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世人都以為瞿塘峽口的滟滪堆是天下最為危險的地方,凡是在此船沉舟覆的人,都把原因歸罪于這塊巨石。以我看來,它倒有功于這些人。蜀江融匯很多支流而奔流到夔州,水勢浩大,奔流滔滔,橫跨寬闊的原野,但是,流到三峽之中,這峽中的寬度,還不到蜀江的十分之一。如果不是夔門的滟滪堆首先阻擋在三峽中,那么江水必然飛流直下,奔騰而瀉,其銳勢必定直沖瞿塘峽口,它的兇猛險惡之勢,必定不僅像現在這樣。正因為這樣,所以我要為它作賦,以等待那些好事的人試著觀察之后,慢慢地去思考。

  天底下最有規律的事物,要算水了。江河的浩大和大海的深邃,都可以讓人們用意識去揣度。但是唯有它沒有固定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是一篇紀行賦。此賦作者對滟滪堆提出了不同于世人的獨特見解,解釋了滟滪堆有功于人的原因,闡發了世事“有以安而生變,亦有以用危而求安”的道理,顯示了哲學家、政治家的眼光。全賦行文層層深入,句式靈活,少用典故,語言平易而生動,氣勢恢宏而急緩有致,體現了作者青年時代的文風。

  這篇賦寫得很有特色。賦前有一篇小序。一般這種性質的小序,都會交代寫作的緣起,但蘇軾為文,頗為不拘常格。他直接從議論入手,提出自己的觀點:“世以瞿塘峽口灩滪堆為天下之至險,凡覆舟者,皆歸咎於此石。以余觀之,蓋有功於斯人者?!比缓笳f明“有功斯人”的原因。序中的內容與賦的意思基本一致,內容幾乎是重復的。序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是一篇紀行賦。此賦作者對滟滪堆提出了不同于世人的獨特見解,解釋了滟滪堆有功于人的原因,闡發了世事“有以安而生變,亦有以用危而求安”的道理,顯示了哲學家、政治家的眼光。全賦行文層層深入,句式靈活,少用典故,語言平易而生動,氣勢恢宏而急緩有致,體現了作者青年時代的文風。

  這篇賦寫得很有特色。賦前有一篇小序。一般這種性質的小序,都會交代寫作的緣起,但蘇軾為文,頗為不拘常格。他直接從議論入手,提出自己的觀點:“世以瞿塘峽口灩滪堆為天下之至險,凡覆舟者,皆歸咎於此石。以余觀之,蓋有功於斯人者?!比缓笳f明“有功斯人”的原因。序中的內容與賦的意思基本一致,內容幾乎是重復的。序是平直的表白,賦是華彩的鋪張。

  此賦共分三段,行文層層深入。第一段,先從大處落筆,討論水的特點?!疤煜轮列耪?,唯水而已。”水有質而無形,其千變萬化,掀騰勃怒,使“萬夫不敢前”,而水是至信的,是有規律的,只有懂得它的規律,才能使它“宛然聽命,惟圣人之所使?!痹谶@段里,作者認為水有這么幾個特點:水是“天下之至信者”,是世間萬物中最講信用、最守常規的;水可以測量,但它“不自為形”,自己沒有自己的形態,而是“因物以賦形”,它的形態隨著承受它的量具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觀點很顯然來自道家;因為這個原因,水雖然千變萬化,但又有常規可循,言外之意,你不能把握水,但你可以把握盛水的單位。接著,作者來了一個總結:當水騰躍發怒的時候,即使是萬夫也不敢到它前面去,但遇到像大禹那樣掌握了它的規律的圣人,它又顯得極為馴服。在此基礎上,作者引出他要討論的中心——崔嵬的滟滪堆存在的價值。

  第二段是此賦的重心。作者先極力地描寫蜀江的浩瀚,蜀江在作者的筆下如同楚天風雨,挾勢而來,銳不可當,驕逞恣肆。江水在入峽谷之前,一路狂奔,都沒有遇到阻隔,彌漫浩瀚,橫流奔放在廣闊的平原上。當它到達逼仄狹窄的峽口,猛遇障礙,不可一世的它顯得極為暴怒,于是使出渾身解數與之爭斗,結果卻失敗了。于是,精疲力竭的蜀江認識到自己力量的有限,一改驕狂的態勢,“安行而不敢怒”,滔滔汩汩地流入了峽口。作者以如椽之筆,寥寥數語,寫出了蜀江的氣勢:“蜀江會百水而至于夔,彌漫浩汗,橫放于大野。”“蜀江遠來兮,浩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嘗齟齬兮,其意驕逞而不可摧。”又用巧妙的比喻,寫出蜀江與滟滪堆之戰:“而戰乎滟滪堆之下,喧豗震掉,盡力以與石斗,勃乎若萬騎之西來。忽孤城之當道,鉤援臨沖,畢至于其下兮,城堅而不可取。矢盡劍折兮,迤邐循城而東去?!北简v而來,驕不可摧的蜀江終被灩滪堆馴服,最終“滔滔汩汩,相與入峽,安行而不敢怒”。蜀江水流崄悍可畏,幸而有滟滪堆,減緩流速。這就是滟滪堆的功勞所在。

  第三段是作者的結語,從對蜀江遇峽的觀察中,他感悟出了“有以安而生變”“有以用危而求安”的人生哲理。并且說,倘若領會了這個意思,并將其推廣運用,也就可以了解事物的必然規律。這是在告訴讀者,同時也是在告誡自己?!班捣颍锕逃幸园捕冑?,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說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痹谶@里,作者將世間萬物的運行分為兩種:一種原來一直是平穩的,但運行發生突變;另一種,開始行進在風險中,越過這樣的風險以后走向了安寧。就如人生,有人一帆風順地起來,體會不到世態的險惡,倘若忽然遇到波浪,那么,人生將會發生極大的扭曲和轉折,這樣的扭曲和轉折對于毫無準備的人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而有的人,一路坎坷,他卻不逃避,不退縮,披荊斬棘,一直向前,終會走上坦途。

  蘇軾為文,繼承了先秦諸子中莊子的特色。氣勢恢弘,如同長江大河般雄渾壯闊。此篇對于他來說雖是小文,但也具備這樣的特點。小序中的“彌漫浩汗,橫放于大野”,只此一句,便令人想見蜀江的寬闊和浩大。正文中的“蜀江遠來兮,浩漫漫之平沙”也有同樣的效果。

  蘇軾無論是為文還是作詩,都善于運用比喻和擬人。在此賦中,“宛然聽命,惟圣人之所使兮”,“行千里而未嘗齟齬兮,其意驕逞而不可摧”,就是用了擬人。前一句寫水能像人一樣聽命,表現出其柔順的一面;后一句更是將水比作一個驕橫狂暴的得志之士,聯系后文的人生哲理來看,極為貼切形象。而這篇賦中寫得最好的,就是江水與巖石的搏斗幾句,作者更是將這種手法用到了極致。他將這場爭斗生動地比作是一場戰爭。說江水西來,如同不可阻遏的“萬騎”,碰到滟滪堆,就像遇到了個座當道的孤城;于是,拿出“鉤援”“臨沖”這樣的攻城工具,舍命攻取,但這座城卻太過堅固,最后“萬騎”的弓箭也用光了,利劍也斷折了,結果自然是以失敗而告終。用寫戰爭的語句來表現這場水與石的戰斗,寫得極為酣暢淋漓,極具表現力和震撼力。

  這篇文章語言平易,少用典故,融議論于寫景,使說理形象化,是其藝術上的重要特點。雖然歷來不受重視,但無論是其立意,還是其寫法,都有值得后人深思和學習之處?!?/p>,

參考資料:完善

1、 巨 才.辭賦一百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214-215 2、 徐柏容 鄭法清.蘇軾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28-30 3、 白春平.唐宋八大家文鑒.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372-373
創作背景
這是一篇紀行賦。此賦作者對滟滪堆提出了不同于世人的獨特見解,解釋了滟滪堆有功于人的原因,闡發了世事“有以安而生變,亦有以用危而求安”的道理,顯示了哲學家、政治家的眼光。全賦行文層層深入,句式靈活,少用典故,語言平易而生動,氣勢恢宏而急緩有致,體現了作者青年時代的文風。
蘇軾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養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于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嘉祐二年(1057)參加禮部考試,中第二名。仁宗殿試時,與其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因母喪回蜀。嘉祐六年(1061)經歐陽修推薦,應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任期滿后值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