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

李商隱〔唐代〕〔〕

石橋東望海連天,徐福空來不得仙。
直遣麻姑與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站在石橋上東望,碧海茫茫與天相連;徐福一去不返未曾尋到不老仙丹。
即使能得到仙人麻姑為之搔背癢,又豈能留住性命等到滄海復歸桑田之日?

注釋
石橋:秦始皇曾命筑石橋,以便過海看日出之處。
徐福:即徐巿。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游瑯邪,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始皇乃遣市等,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神藥,數歲不得,未果而終。
麻姑:神話中的仙女。東漢時應王方平之招,降臨到蔡經之家,年十八、九,能擲米成珠。她三次見過東海變成桑田。麻姑手如鳥爪,凡人背癢時默念,以此爪搔背最佳。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詩題為“海上”,詩人即從秦始皇遣使入海求仙下筆。

  “石橋東望海連天”描繪的是在石橋東望看到的是大海蒼茫,海天一線的景色。開頭二字便點出“石橋”。詩的首句并非單純寫景,而是景中有人——秦始皇。秦始皇站在石橋上東望大海,希望徐福能早日找到長生不老藥返回。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只有一望無際的大海,再不見其它。

  “徐福空來不得仙”緊承上句,直寫求仙的虛妄無稽。秦始皇勞民傷財到頭一場空,徐福也未能尋到神山仙人,從此一去不復返。這一句看似平鋪直述,實則諷刺意味加深。詩人說徐福不得仙而不直說始皇不得仙,就比較含蓄有味。妙的是不說“徐福空去”,而說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詩題為“海上”,詩人即從秦始皇遣使入海求仙下筆。

  “石橋東望海連天”描繪的是在石橋東望看到的是大海蒼茫,海天一線的景色。開頭二字便點出“石橋”。詩的首句并非單純寫景,而是景中有人——秦始皇。秦始皇站在石橋上東望大海,希望徐福能早日找到長生不老藥返回。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只有一望無際的大海,再不見其它。

  “徐福空來不得仙”緊承上句,直寫求仙的虛妄無稽。秦始皇勞民傷財到頭一場空,徐福也未能尋到神山仙人,從此一去不復返。這一句看似平鋪直述,實則諷刺意味加深。詩人說徐福不得仙而不直說始皇不得仙,就比較含蓄有味。妙的是不說“徐福空去”,而說“徐福空來”。徐福本來就是一個靠制造神仙妄說混日子的方士,他是為迎合始皇迷信長生才編造出海上有仙山的神話的。秦始皇竟然信以為真。所以說“空來”,就已包含了“空去”。對于徐福來說,入海求仙本來就是一個騙局,而始皇自始至終充當了一個受騙上當的角色。“空來”二字,把求仙的虛妄、始皇的愚昧可笑都暗示出來了。

  “直遣麻姑與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推進一層,以“直遣”對“可能”,將譏諷之意寓于其中,認為即使遇到仙人,也無法實現長生之想。“麻姑與搔背”,用蔡經遇麻姑的傳說故事諷刺其徒勞而返。“可能留命待桑田”用反問口吻,更尖刻地諷刺求仙的虛妄,寓慨深長。

  這首詩的構思和寫法頗具特色。全文由兩個典故組成。前一個是真實的歷史故事,后一個是神話傳說,二者本來并不關聯。詩人卻巧妙地將它們結合起來,先以實事證明求仙之虛妄;再以神話諷刺求仙的無益。前一個典故揭示神仙不可求,后一個典故翻進一層,說明即使遇見仙人也不能免于一死。層層遞進,使這兩個典故上下緊密勾連,諷刺的意蘊表達得很尖銳也很著實。▲

,

參考資料:完善

1、 宋緒連 初旭編.三李詩鑒賞辭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812-813頁
創作背景
詩題為“海上”,詩人即從秦始皇遣使入海求仙下筆。
李商隱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出身于沒落的小官僚家庭。十七歲時就受到牛僧孺黨令孤楚的賞識,被任為幕府巡官。二十五歲時,受到令孤楚的兒子令孤绹的贊譽,中進士。次年受到李德裕黨人河陽節度使王茂元的寵愛,任為書記,并娶他女兒為妻。唐朝中葉后期,朝政腐敗,宦官弄權,朋黨斗爭十分激烈。李商隱和牛李兩派的人都有交往,但不因某一方得勢而趨附。所以他常常遭到攻擊,一生不得......[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