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詩五首·其一

王粲〔兩漢〕〔〕

從軍有苦樂,但問所從誰。
所從神且武,焉得久勞師。
相公征關右,赫怒震天威。
一舉滅獯虜,再舉服羌夷。
西收邊地賊,忽若俯拾遺。
陳賞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軍中多飫饒,人馬皆溢肥。
徒行兼乘還,空出有余資。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飛。
歌舞入鄴城,所愿獲無違。
晝日處大朝,日暮薄言歸。
外參時明政,內不廢家私。
禽獸憚為犧,良苗實已揮。
竊慕負鼎翁,愿厲朽鈍姿。
不能效沮溺,相隨把鋤犂。
孰覽夫子詩,信知所言非。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從軍有苦有樂,要看隨誰去出征。
跟隨智勇雙全的主帥,哪里會有持久的戰爭。
我們主公征伐關西地,盛怒下奮起天朝威風。
頭一次降服那里部族,二次又迫使羌兵投誠。
西征用兵神速,取勝像彎腰拾取東西一樣容易。
犒賞豐盛,賞品堆積如山,酒肉漫過河流
軍營里官兵酒足飯飽,人馬更加壯實和勇猛。
徒步出征凱旋乘馬歸,去時空空回來財物豐。
開拓關西三千里地盤,往返神速猶如鳥飛騰。
載歌載舞勝利回鄴都,原有誓愿大功已告成。
白天大會群臣同慶賀,傍晚興高采烈回家中。
朝廷上參謀清明政治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詞前十八句為第一段。首四句以議論開頭,說明只要統帥神武,從軍就無苦有樂。接著“相公征關右”以下六句,以曹操用兵的神武予以證明。詩中以“震天威”、“俯拾遺”、“一舉”、“再舉”等夸張之筆,寫曹操用兵所向無敵的神武之態;以“軍中多飫饒,人馬皆溢肥”,“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飛”寫曹軍的兵強馬壯、輕捷矯健;接著八句,以“陳賞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徒行兼乘還,空出有余資”寫軍中飲食宴樂之盛和俘獲物資之多。

  “歌舞入鄴城”以下十四句為第二段,寫班師凱旋,并述厲節入仕協理朝政的怡然自得。

  全詩語言明快,感情豪壯,專寫從軍之樂,極盡鋪張揚厲,比喻夸張,與其它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詞前十八句為第一段。首四句以議論開頭,說明只要統帥神武,從軍就無苦有樂。接著“相公征關右”以下六句,以曹操用兵的神武予以證明。詩中以“震天威”、“俯拾遺”、“一舉”、“再舉”等夸張之筆,寫曹操用兵所向無敵的神武之態;以“軍中多飫饒,人馬皆溢肥”,“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飛”寫曹軍的兵強馬壯、輕捷矯健;接著八句,以“陳賞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徒行兼乘還,空出有余資”寫軍中飲食宴樂之盛和俘獲物資之多。

  “歌舞入鄴城”以下十四句為第二段,寫班師凱旋,并述厲節入仕協理朝政的怡然自得。

  全詩語言明快,感情豪壯,專寫從軍之樂,極盡鋪張揚厲,比喻夸張,與其它“愀愴之辭”(鐘嶸《詩品》)迥然不同。▲

,

參考資料:完善

1、 余正松編選.《邊塞詩選》:鳳凰出版社,2012.04:第29-31頁
創作背景
詞前十八句為第一段。首四句以議論開頭,說明只要統帥神武,從軍就無苦有樂。接著“相公征關右”以下六句,以曹操用兵的神武予以證明。詩中以“震天威”、“俯拾遺”、“一舉”、“再舉”等夸張之筆,寫曹操用兵所向無敵的神武之態;以“軍中多飫饒,人馬皆溢肥”,“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飛”寫曹軍的兵強馬壯、輕捷矯健;接著八句,以“陳賞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徒行兼乘還,空出有余資”寫軍中飲食宴樂之盛和俘獲物資之多。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是東漢靈帝時大官僚王暢的孫子。少有才名。董卓之亂后,王粲南奔依附劉表;曹操平定荊州后,王粲又歸順了曹操,先后曾為丞相掾、侍中等官。其作品情調悲涼,反映當時的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比較突出,是「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一個。作品有輯本《王侍中集》。......[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上書諫獵

司馬相如〔兩漢〕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逸材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盡為難矣。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

西北有高樓

佚名〔兩漢〕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鴻鵠 一作:鳴鶴)......

贈從弟·其二

劉楨〔兩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孟母三遷

劉向〔兩漢〕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

巫山高

佚名〔兩漢〕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難以逝。我欲東歸,害梁不為?我集無高曳,水何湯湯回回。臨水遠望,泣下沾衣。遠道之人心思歸,謂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