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公子夜闌曲

李賀〔唐代〕〔〕

裊裊沉水煙,烏啼夜闌景。曲沼芙蓉波,腰圍白玉冷。
譯文及注釋
譯文滿屋里煙霧繚繞,點燃著沉香,飲宴歌舞,直至烏啼夜殘天亮??纯辞乩锏暮苫?,在清波上搖蕩,摸摸腰帶上的嵌玉,像冰一樣寒涼。 注釋貴公子:泛指貴族公子。夜闌:夜盡。裊(niǎo)裊:煙繚繞搖動。沉水:即沉香。植物,常綠喬木,產于印度、泰國和越南。曲沼:即曲房。內室,密室。芙蓉波:指美人春心蕩漾。白玉:腰帶上裝飾的玉。冷:夜盡嘵寒的情狀。
賞析
這是寫貴公子徹夜飲宴作樂的詩。雖未直接描述“沉湎長夜狎飲”,但通過“裊裊沉水煙”、“腰圍玉帶玲”,是能讓人想象出作樂場面之盛,時間之長來的。全詩僅僅二十個字,似乎剛開了個頭,就結束了,但李賀寫詩的思路是變化莫測的,詩無定格,句亦無定式,這首詩僅僅是側面烘托,輕輕一點,便戛然而止。   李賀此詩有意捕捉這“夜闌樂罷的最后一鏡頭”,通篇僅作含蓄的靜態描寫,而此前的縱酒豪飲等種種行樂情事,也就盡在不言之中了。詩中的那位貴公子醉眼朦朧,稍帶倦態,然而神志尚且清晰,正滿意地感觸著周邊事物的聲音、色彩、香氳和質料,仿佛他所有的感官一時都充分地擴張開來?!把U裊沉水煙”一句寫視覺和嗅 展開閱讀全文 ∨,這是寫貴公子徹夜飲宴作樂的詩。雖未直接描述“沉湎長夜狎飲”,但通過“裊裊沉水煙”、“腰圍玉帶玲”,是能讓人想象出作樂場面之盛,時間之長來的。全詩僅僅二十個字,似乎剛開了個頭,就結束了,但李賀寫詩的思路是變化莫測的,詩無定格,句亦無定式,這首詩僅僅是側面烘托,輕輕一點,便戛然而止。   李賀此詩有意捕捉這“夜闌樂罷的最后一鏡頭”,通篇僅作含蓄的靜態描寫,而此前的縱酒豪飲等種種行樂情事,也就盡在不言之中了。詩中的那位貴公子醉眼朦朧,稍帶倦態,然而神志尚且清晰,正滿意地感觸著周邊事物的聲音、色彩、香氳和質料,仿佛他所有的感官一時都充分地擴張開來。“裊裊沉水煙”一句寫視覺和嗅覺,“烏啼夜闌景”寫聽覺和視覺,“曲沼芙蓉波”寫視覺和聽覺,“腰圍白玉冷”乃寫視覺和觸覺。綜觀全詩,作品呈現出由多種微妙感覺糾葛構成的奇特意象。這四句詩涉及到了四種感覺。李賀詩歌內頻繁出現的感覺語詞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芳、香、馨等表現嗅覺和濕、冷、寒等屬于觸覺的字眼。嗅覺、觸覺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原始的感覺。通過對這些最為原始因而也是最為根本的感覺的尖銳化,李賀實現了對日常生活感覺的超越。   通過詩歌來實現對平凡生活的超越,觸及了李賀創作的一處要害。以“唐諸王孫”的名分而論,李賀自視為“貴公子”原無可挑剔,問題是身為沒落的貴族,不可能得到社會的普遍尊敬和豐厚的物質待遇。李賀的潛愿既不為現實所容,只能通過詩筆想象在幻境中得到宣泄?!兑癸嫵咔?、《梁臺古意》一類歌詩,肆力繪寫五光十色的貴胄游宴生活,這里面彌漫著恣縱行樂的氣息,既無道義的約束又無理性的調節,唯能感受到醉生夢死和欲望的盡情流淌。這首《貴公子夜闌曲》,更是無一處理語,任由人類本初就有的“原始感覺”在詩中游走,李賀的心思多少應了那句“ 我感故我在”。然而,虛幻的總歸虛幻,理想與現實云泥之別只能倍增李賀的痛苦,讓他在生活的無奈中越陷越深?!?參考資料:完善 1、 (唐)李賀著;徐傳武譯注.李賀詩集譯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33 2、 陳允吉,吳海勇撰.李賀詩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6-39
創作背景
這是寫貴公子徹夜飲宴作樂的詩。雖未直接描述“沉湎長夜狎飲”,但通過“裊裊沉水煙”、“腰圍玉帶玲”,是能讓人想象出作樂場面之盛,時間之長來的。全詩僅僅二十個字,似乎剛開了個頭,就結束了,但李賀寫詩的思路是變化莫測的,詩無定格,句亦無定式,這首詩僅僅是側面烘托,輕輕一點,便戛然而止。
李賀

李賀(790-816),字長吉,河南昌谷(今河南省宜陽縣)人。唐皇室遠支。因父親名晉肅,「晉」、「進」同音,不得參加進士科考試,堵塞了仕進之路,僅作過幾年奉禮郎(管宗廟祭祀司儀一類事務的從九品小官)。他對這種低微的職務很不滿,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詩,損害了身體,年僅二十七歲就逝世了。李賀早年即工詩,很有才名,受知于韓愈、皇甫湜。他繼承了《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又從漢魏六朝樂府及蕭梁艷體......[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