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賦

劉禹錫〔唐代〕〔〕

相國中山公賦《秋聲》,以屬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絕,然皆得時行道之余興,猶動光陰之嘆,況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蟲迎暮兮,萬葉吟秋。欲辭林而蕭颯,潛命侶以啁啾。送將歸兮臨水,非吾土兮登樓。晚枝多露蟬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至若松竹含韻,梧楸圣脫。驚綺疏之曉吹,墜碧砌之涼月。念塞外之征行,顧閨中之騷屑。夜蛩鳴兮機(jī)杼促,朔雁叫兮音書絕。遠(yuǎn)杵續(xù)兮何冷冷,虛窗靜兮空切切。如吟如嘯,非竹非絲。合自然之宮徵,動終歲之別離。廢井苔冷,荒園露滋。草蒼蒼兮人寂寂,樹槭槭兮蟲咿咿。則有安石風(fēng)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猶復(fù)感陰蟲之鳴軒,嘆涼葉之初墮。異宋玉之悲傷,覺潘郎之幺么。   嗟乎!驥伏櫪而已老,鷹在韝而有情。聆朔風(fēng)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力將痑兮足受紲,猶奮迅于秋聲。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宰相中山公寫了篇《秋聲賦》,用來應(yīng)和吏部尚書的賦作,一唱一和都很絕妙。雖然都表現(xiàn)了遇到良時、理想得以施行的未盡興致,卻仍有時光匆匆、人生易老的感嘆,何況像我這樣抑郁苦悶、老而多病的人呢?吟誦之后,援筆成章,以寄托我心中的孤臣之憤。   藍(lán)天有如清澈的水啊,是那樣遙遠(yuǎn)深幽;百蟲迎來了歲暮啊,萬葉也在吟唱寒秋。樹林中將要飄下的枯葉,在西風(fēng)中瑟瑟作響;潛藏的昆蟲呼喚著同伴,聲音凄涼而又悲憂。送那將歸之人啊,來到水邊;遠(yuǎn)離了故土啊,為望鄉(xiāng)登上高樓。晚秋的樹枝上蟬鳴陣陣,牽惹旅人的鄉(xiāng)愁;黃昏的蔓草中寒蟬哀吟,引起人幾多離愁?   還有那蒼松翠竹在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此賦的賦前小序交待了作者創(chuàng)作此賦的緣由和目的,正文分兩層。   前兩段為第一層,這一層鋪寫了一系列凄涼的秋聲:百蟲哀鳴,落葉秋風(fēng),蟬聲,螿聲,蛩聲,雁聲,匯合成一首暮秋交響曲。而寫各種秋聲時,又多把秋聲人格化:百蟲聲則為“迎暮”,落葉聲則稱“吟秋”,秋蟬聲則曰“思”,寒螿聲則謂“愁”,中間又穿插各種凄涼秋景的描寫和游子、思婦對秋聲的凄涼感受,把秋聲烘托得很凄涼,作者之“孤”也暗寓其中了。其中,前段寫秋天景色,融入了作者自己遭受多次遷謫之后帶來的人生體驗;后段集中描寫秋天景色,展開聯(lián)想,擴(kuò)大境界,結(jié)合歷史人物典故,使主題意義顯得更加深遠(yuǎn)。   第三段為第 展開閱讀全文 ∨,此賦的賦前小序交待了作者創(chuàng)作此賦的緣由和目的,正文分兩層。   前兩段為第一層,這一層鋪寫了一系列凄涼的秋聲:百蟲哀鳴,落葉秋風(fēng),蟬聲,螿聲,蛩聲,雁聲,匯合成一首暮秋交響曲。而寫各種秋聲時,又多把秋聲人格化:百蟲聲則為“迎暮”,落葉聲則稱“吟秋”,秋蟬聲則曰“思”,寒螿聲則謂“愁”,中間又穿插各種凄涼秋景的描寫和游子、思婦對秋聲的凄涼感受,把秋聲烘托得很凄涼,作者之“孤”也暗寓其中了。其中,前段寫秋天景色,融入了作者自己遭受多次遷謫之后帶來的人生體驗;后段集中描寫秋天景色,展開聯(lián)想,擴(kuò)大境界,結(jié)合歷史人物典故,使主題意義顯得更加深遠(yuǎn)。   第三段為第二層,這一層是作者直寫自己對秋聲的感受,以抒其“憤”,表明了作者的心態(tài),顯示作者不愿屈服于邪惡黑暗力量的信念。但又用對比手法,先寫前人:以謝安之“風(fēng)流”,山濤之“多可”,猶為秋聲而感嘆,而自己一生坎坷,無謝安之得志,又一生耿介、無山濤之權(quán)變,身處逆境,老去年華,聞秋聲而不禁有所動。這里,作者寫的是前人,但作者在現(xiàn)實(shí)中的“孤憤”之情已溢于言表。不過,作者的所感所動,既不同于宋玉因感于秋風(fēng)葉落而悲嘆失志,又不效法潘岳面對蕭索秋景而企想隱居,而是驚秋發(fā)憤。作者化用曹操《觀滄海》中“老驥伏瀝,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意直抒自己不畏壓抑,不服老病的激烈情懷,又借雄鷹在鞲猶思慕一搏以表明白己不肯放棄理想的雄心。作者驚于秋聲,不甘時光流逝,所以,作者在賦的最后以被系絆的老馬自喻,要在垂暮之年,秋風(fēng)之中,呼嘯前進(jìn),以一種老當(dāng)益壯、窮且益堅的青云之志給人以激人奮進(jìn)的鼓舞力量。   全賦在藝術(shù)上主要采取了鋪墊烘托,正反對比的手法,作者為了突出曠達(dá)樂觀,積極進(jìn)取的情懷,先用清新自然的語言從蕭瑟凄涼的秋色,哀怨凄切的思婦、征夫的悲秋之情,憂郁深沉的文人的悲秋之情三個方面進(jìn)行渲染烘托,同作者自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雄鷹在鞲,企望高飛的滿懷豪情形成鮮明對比,形象生動地突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老當(dāng)益壯的情懷。▲,參考資料:完善 1、 劉磊 編著.名賦賞析.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年:185-188 2、 田兆民.歷代名賦譯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1246-1251
創(chuàng)作背景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參預(yù)那唐朝永貞年間短命的政治改革,結(jié)果一同貶謫遠(yuǎn)郡,頑強(qiáng)地生活下來,晚年回到洛陽,仍有「馬思邊草拳毛動」的豪氣。他的詩精煉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語言表達(dá)自己對人生或歷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備至, 譽(yù)為「詩豪」。他在遠(yuǎn)謫湖南、四川時,接觸到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并受到當(dāng)?shù)孛窀璧囊恍┯绊懀瑒?chuàng)作出......[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fēng)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quán)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fēng)。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